
近年来,父母都很看重教学水平,不但期望孩子能进名牌小学或特点学校,更期待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和重点培养。为达成这一愿望,不少父母纷纷向老师送礼物、送有价票证,甚至现金。此风愈演愈烈,亟需教育部门引起关注。
未进课堂先送红包
今年接手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孙老师告诉记者,近日,她在家访30余名新生时发现,几乎每家都非常热情,除去送茶递水果,还塞小红包,有联华ok卡、交通卡和现金,价值500元至2000元不等。记者问,有不送的吗?回答是,几乎没,拒收红包时,还要费一番口舌。
礼品内容不断升级
某中心三年级的李老师坦言,过去学生或父母送的大都是鲜花、贺卡、挂历等,现在升级为票证、现金,且日趋多元化。去年中秋节,她收到学生送的杏花楼等品牌月饼票达50多张。教师节,父母为感激和联络感情,总是会给老师送礼物金卡、交通卡等票证。也有父母会给年轻的女教师送高级化妆品、手提包,及营养滋补品。
安排旅游拉近关系
据教四年级的张老师说,有的父母会想方设法与老师拉近关系。期中、期末考试前,邀请语、数、外学科目的老师到餐馆品尝美味佳肴,饭后每个人发一袋礼品;每逢暑假,经济条件好的父母会安排班主任到海南岛、香港,甚至新马泰旅游……
师德教育火烧眉毛
一位从事35年教育的老教师感叹道:“大家年轻时做老师从不收受父母礼物,觉得对学生进行锦上添花的学习辅导,或对差生的补缺补差都是职责范围。目前一些年轻人教师的做法让大家看不明白,他们胆子真大。”教育界有识之士觉得,教师收受贵重礼物、礼金,说明教师素质的降低,既损毁了教书育人、为人师表的形象,也不利于培养教育学生。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亟需引起看重。目前,对老师进行师德教育已是火烧眉毛的大事。